首页
高考新闻
高考备考
高考志愿填报
高考题库
高考资讯
高考政策
高考选科
大学院校
专业解读
2025年高考加分政策剖析:类型、变动与改革趋势
优志愿 · 2025-6-17 · 2604次阅读

高考加分政策改革一直是教育领域备受瞩目的焦点,承载着家庭期待与教育公平命题。近日部分省市公布2025年政策,现以21个省(市、区)为例分析其特征、变动与趋势。

一、加分类型基本固定,全国性加分最高可达20分

教育部在2021 - 2025年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中,明确将加分和优先录取政策划分为全国性加分、地方性加分、优先录取三个层面。全国性加分包含五项内容,地方性加分仅适用于本省(区、市)所属高校;优先录取适用于三类人群,2023年之前表述为“予以优先录取”,2024年针对特定军人子女的优先录取政策,增加了“在实行顺序志愿投档的批次优先录取”这一限定条件。总体而言,教育部加分政策在五年间没有大的变动,仅在优先录取方面新增了批次限定。

教育部加分政策五年无大变动,优先录取新增批次限定

数据来源:教育部2021-2025年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

通过对21个样本省份的加分政策进行对比发现,全国性加分中有四类是各地普遍设置的,分别是烈士子女;在服役期间荣立二等功以上或被战区(原大军区)以上单位授予荣誉称号的退役军人(以下简称“立功军人”);归侨、华侨子女、归侨子女和台湾省籍(含台湾户籍)考生(以下简称“归侨考生”);自主就业的退役士兵(以下简称“自主军人”)。而边疆、山区、牧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以下简称“少民考生”)的加分政策在各地差异较大,后续将进行专门分析。

各地规定的四类全国性加分项目分值分布

注:①图中纵轴为对应加分项目的缩写:“烈士子女”对应烈士子女,“立功军人”对应在服役期间荣立二等功以上或被战区(原大军区)以上单位授予荣誉称号的退役军人,“归侨考生”对应归侨、华侨子女、归侨子女和台湾省籍(含台湾户籍)考生,“自主军人”对应自主就业的退役士兵;②占比=各分值省份计数/样本省份总数*100%,样本省份总数为21。

数据来源:安徽、北京、福建、广东、贵州、海南、河南、黑龙江、湖南、吉林、江苏、江西、辽宁、山东、山西、上海、四川、天津、云南、浙江、重庆21个省(市、区)发布的有关202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相关通知。

从各地对四类加分分值的设定情况来看,烈士子女、立功军人的加分分值相对统一,基本为20分。烈士子女加20分的省份占比达到100%,立功军人加20分的省份占比为85.7%。归侨考生、自主军人的加分分值在各地则存在较大差异。归侨考生中,加5分的省份最多,占比66.7%,其次为加10分的省份,占比23.8%,辽宁、海南加分最少,分别为4分和3分。自主军人中,加10分的省份最多,占比71.4%,其余均为加5分的省份,占比28.6%。

二、差异化、精细化,少数民族加分政策收紧

少数民族加分政策(以下简称“少民加分”)较为特殊,它虽属于教育部规定的全国性加分类型,但在不同地区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接下来仍以21个省份为样本进行分析。

各地少民加分政策越来越精细

注:①不同色块大小仅作政策区分示意,不代表对应比重;②图中所示分值仅为加分最高分值,具体加分政策请参考各省规定,四川省加分政策区分不同民族聚居区域、不同民族、全国性/地方性加分,图中仅标出其中的全国性加分最高分值,地方性加分分值会更高,具体请参考该省政策文件。

数据来源:安徽、北京、福建、广东、贵州、海南、河南、黑龙江、湖南、吉林、江苏、江西、辽宁、山东、山西、上海、四川、天津、云南、浙江、重庆21个省(市、区)发布的有关202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相关通知。

先,部分省份已取消少民加分。尽管在21个省份中仍有三分之二的省份保留了少民加分政策,但与往年相比已有较大幅度的收缩。像河南、山东、安徽、江苏等省份早在去年甚至几年前就已经全面取消了少民加分。

其次,全国性与地方性的区分愈发精细化。四川等地的少民加分政策既有全国性的也有地方性的。大部分有少民加分的省份属于全国性加分,即面向所有高校招生录取都可以加分投档;仅有福建、浙江的少数民族加分政策属于地方性加分,即只面向省内高校(福建还注明不含厦门大学、华侨大学)的招生录取可以加分投档。此外,还有较少省份对加分政策进行了细分,如四川省根据不同民族聚居区域、不同民族、不同分值区分是面向全国还是只面向省内。

再者,对于地区和民族的限定主要有两类。第一类是对本省内部的民族聚居区域(如自治县、自治乡等)和民族(如少数民族考生、汉族考生等)进行限定,这类政策适用于存在需要照顾的少数民族生源的省份;第二类是对从外地转学到本地的少数民族考生给予加分照顾,这类政策适用于北京、上海、天津等直辖市。

最后,全国性加分最高分值多数为5分或10分。湖南、海南、贵州、重庆、云南、四川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域占比较高的省份,加分相应更高,全国性加分最高分值可达10分;东三省分值较少,除辽宁为4分外均为5分;北京、天津、上海针对转学来的少数民族考生同样给予最高5分的投档加分。

三、农村独生子女,云南、海南享地方性加分

教育部规定“各省(区、市)应贯彻落实中央有关部署,依据法律法规,充分考虑近年来基础教育发展情况,精准确定加分资格条件,合理降低加分分值。”可知随着我国教育公平的逐步提升,地方性加分政策的资格审查和分值设定将变得更加严格。

少民加分是各地地方性加分的主体,除此以外,云南、海南农业或农村人口独生子女可享受10分或3分的加分优惠,需要提供相应证明材料。

2025年高考,滇琼农村子女高考加分政策

四、缩区、降分、降维,加分政策改革还将继续

高考加分政策诞生于1950年,体现了照顾性与鼓励性兼顾的原则。随着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的逐步改善,高考加分政策的改革从未停止。

以少民加分为例,近十年有多个省份出台高考加分政策优化调整办法。从2021年开始,越来越多的省(市、区)全面取消少民加分,福建、浙江等省份将分别于2026年、2027年全面取消少民加分。

近五年及未来几年越来越多省份取消少民加分

注:占比=当年有少民加分(不区分全国性或地方性)省份计数/样本省份总数*100%,样本省份总数为21。

数据来源:安徽、北京、福建、广东、贵州、海南、河南、黑龙江、湖南、吉林、江苏、江西、辽宁、山东、山西、上海、四川、天津、云南、浙江、重庆21个省(市、区)2015-2025发布的有关当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相关通知及相关新闻。

然而,加分政策的取消并非一蹴而就。在全面取消少民加分之前,基本都要经历一段“区域逐步缩减、分值逐步降低、层级逐步降维”的梯度式、渐进式改革过程。这一过程既要根据当年当地基础教育发展情况逐步调整,又要考虑考生群体的适应周期。

以福建为例的梯度式、渐进式改革进程

数据来源:2020年福建省教育厅发布的《福建省教育厅等五部门关于印发进一步深化高考加分改革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福建省教育厅2020年发布的加分政策改革方案中,少数民族考生加分政策有着明确的梯度式、渐进式改革步骤。

除少民加分外,部分省份对归侨考生等全国性加分项目也进行了降分调整。例如,福建省2020年改革方案提出,这类考生加分分值从2021年起调整为5分。

与此同时,对加分考生的资格审查也持续收紧。考生需通过“本人申报—部门审核—三级公示”流程(部分地区要求四级公示),且高中学籍、户籍及实际就读地需满足“三统一”要求。例如,湖南要求考生高中3年户籍、学籍、实际就读均在同一县;内蒙古则要求少数民族考生高中3年户籍、学籍、实际就读均在A类地区。

从全国范围来看,未来变动可能性最小的只有全国性加分中的烈士子女、立功军人、自主军人等类型,特别是烈士子女加20分是各地最为统一的政策。

种种数据表明,高考加分政策改革正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一方面,通过动态清理冗余加分项,减轻教育竞争异化现象;另一方面,以烈士子女等高幅度加分为纽带,构建国家荣誉体系与教育补偿机制的价值闭环。

我们能清晰地看到,未来的改革仍将以这两方面为标准,一把丈量补偿正义的边界,一把勘测教育公平的底线,推动高考加分政策更加科学、合理、公平。

查看全文
输入分数 测测你 能上哪些大学
创建成绩